鹽霧試驗(Salt Spray Test)的具體操作注意事項,結合知識庫內容整理而成,涵蓋環境控制、設備操作、樣品處理及安全規范等方面:
一、環境與設備準備
環境要求
溫度與濕度:實驗室溫度需穩定在 25°C±5°C(避免超過30°C),相對濕度 ≤85%。高溫高濕會加速設備發熱、影響鹽霧沉降量。
通風條件:確保實驗室通風良好,排除有害氣體(如鹽霧泄漏),避免操作人員健康風險。
電源與壓縮空氣:電壓波動 ≤10%,壓縮空氣壓力調節至 0.07-0.17MPa(避免超壓導致管道破裂)。
設備檢查
水位檢查:試驗室、壓力桶、飽和桶需使用 蒸餾水或去離子水,確保水位 ≥80%。
密封性與清潔:檢查排霧管、氣管、水管連接是否緊密,防止鹽霧泄漏;定期清理風扇濾網、油水分離器。
溫度校準:試驗室溫度設定為 35±2°C,壓力桶溫度 47±1°C(確保噴霧濕度穩定)。
二、鹽溶液配制與管理
溶液配制
濃度要求:使用分析純氯化鈉和蒸餾水,配制 5% NaCl溶液(濃度為50±1g/L),比重應為 1.025-1.040。
pH值調整:中性鹽霧試驗(NSS)的pH值需控制在 6.5-7.2,可用冰醋酸或氫氧化鈉調節。
現配現用:避免久置滋生微生物堵塞噴嘴,夏季需每日檢測溶液濃度并補充蒸餾水。
溶液管理
過濾與更換:溶液使用前需過濾,防止雜質堵塞噴嘴;試驗后及時倒掉殘留溶液并清洗計量杯。
冷凝水預防:飽和桶水位每日檢查,防止冷凝水混入鹽霧;每周打開排水閥排空積水槽。
三、樣品處理與放置
樣品準備
清潔與干燥:測試前清除樣品表面油污、銹跡或臨時防護層(如酒精擦拭后充分干燥)。
涂層完整性:檢查涂層(如鍍鋅、氟碳漆)是否破損,確保附著力和抗滲透能力。
樣品放置
角度與間距:平板樣品與垂直方向成 15°-30°(推薦20°),不規則樣品盡可能接近此角度;樣品間保持間距,避免液滴互相滴落。
支架材料:使用玻璃、塑料等非金屬支架,懸掛材料禁用金屬(如棉纖維或人造纖維)。
避免接觸:樣品不得接觸箱體或相互接觸,防止干擾鹽霧沉降。
四、操作流程與參數設置
啟動設備
預熱與噴霧:設備預熱至設定溫度(35°C試驗室、47°C壓力桶)后開始噴霧,確保鹽霧沉降速度為 1-2ml/h·80cm2。
試驗時間:根據標準要求(如GB/T 10125、ASTM B117)設定時間(推薦周期:24h、48h、72h、240h等)。
中斷與檢查
避免頻繁開門:試驗中不得隨意開啟箱門,防止溫度/濕度波動;如需檢查,時間應盡可能短。
異常處理:若出現異常氣味或設備報警,立即停機檢查,排除故障后再繼續。
五、測試后處理與結果評定
樣品處理
清潔與干燥:測試結束后 30分鐘內 用清水沖洗樣品表面鹽結晶,避免高溫加速腐蝕;自然晾干或用吹風機吹干。
記錄與評定:根據標準(如GB/T 6461)評估腐蝕面積、銹蝕類型(點蝕、起泡等),電子元器件需進行功能測試。
設備維護
清潔內膽:關閉設備后打開箱門通風1小時,用軟布擦干內膽水汽,防止金屬部件銹蝕。
部件保養:每周清洗噴嘴(用超聲波+10%稀醋酸,禁用金屬針捅刺)、油水分離器;每月更換濾網及老化零件。
六、安全防護與規范
人員防護
穿戴防護裝備:操作時佩戴耐酸堿手套(丁腈橡膠)、護目鏡,避免鹽溶液接觸皮膚或眼睛。
防暑與防潮:夏季高溫需加強散熱管理,雷雨季節檢測設備接地電阻(≤4Ω)。
設備安全
雙重超溫保護:設備具備超溫報警功能,加熱管采用耐腐蝕鈦管。
禁止事項:不得測試爆炸物、可燃物;禁止非授權修改設備參數。
七、特殊場景注意事項
夏季高溫操作
實驗室空調需保障溫度 ≤30°C,設備背部預留 ≥80cm 散熱空間。
連續測試超過48小時需停機2小時冷卻,防止壓縮機過載。
復合環境測試
對燈桿等戶外產品,可結合 鹽霧+濕熱 或 鹽霧+紫外 循環測試(如GB/T 25729)。
關鍵總結
步驟 注意事項
環境控制 溫度25°C±5°C,濕度≤85%,通風良好
溶液配制 5% NaCl溶液,pH 6.5-7.2,現配現用,每日檢測濃度
樣品放置 15°-30°傾斜,非金屬支架,樣品間距≥80cm
設備運行 預熱至35°C/47°C,噴霧速度1-2ml/h·80cm2,連續測試≤48小時需停機冷卻
測試后處理 30分鐘內沖洗樣品,清潔設備內膽,檢查噴嘴和管路堵塞
安全規范 佩戴防護裝備,接地電阻≤4Ω,禁止測試危險品
通過以上步驟和規范,可確保鹽霧試驗的準確性、重復性,并延長設備使用壽命。